塘下网
新闻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塘下 > 正文

古村一分为四,塘下镇鲍六村村里故事多

核心提示:   说到鲍六,很多人纳闷了:塘下有这个村吗?为什么没有路标?  据鲍田当地人介绍,早年鲍田有11个村,以数字为村名,官进村、官渎村曾...

  说到鲍六,很多人纳闷了:“塘下有这个村吗?为什么没有路标?”

  据鲍田当地人介绍,早年鲍田有11个村,以数字为村名,官进村、官渎村曾为鲍八村,新坊村曾为鲍九村,凰湾村为鲍十村,鲍垟村为鲍十一村。随着村居发展,以数字命名的11个村只剩下6个,曾经的鲍六村在1987年被分成上升、高营、高星、东洲4个村。

  鲍六村名虽已退出历史舞台,却深深地扎根在村民的心里。上升、高营、高星、东洲的老一辈村民依然习惯自称鲍六人,这不仅因为他们生活在鲍六这片土地上,更因为他们拥有同一段历史。

  刘、钟、郑、朱四大姓,刘基后人占半数

  每逢端午节赛龙舟,鲍六的4支龙舟总是格外引人注目。据介绍,这4支龙舟代表了该地区四大姓氏:刘、钟、郑、朱。而四大姓氏中,最早迁入该地的先祖为刘氏。东洲村有一座刘基庙,也是刘姓村民的祠堂。刘基即刘伯温,明朝开国元勋之一,鲍六刘氏先祖正是刘基后代。

  据刘氏族谱记载,明朝靖难之变后,刘基次子刘璟在狱中自尽,刘家人闻讯后开始迁徙避难,还有的改姓金、钱,故有“金、钱、刘不通婚”一说。当时,刘璟之侄刘虒带着全家避难到温州金堡,又让次子刘沁躲藏到龙湾永强白水村。后来,刘沁的大儿子刘式程来到鲍田,见土地肥沃、民风淳朴,便定居于此。

  算起来,鲍六刘氏先祖刘式程是刘基第五代孙,而这一脉刘氏在鲍六居住500多年,繁衍至今已二十六世,人数逾2000人,占鲍六地区人数的约一半。

  500多年前抗倭部队在此安营扎寨

  在鲍六沥河上,有座桥名为鲍六营盘桥,桥正对面建有营盘亭。据介绍,明朝洪武时期倭寇横行,为了抗击倭寇,曾有部队在这里驻兵扎营,此地遂成抗倭前哨,加之地势较高,素有“高营盘”之称。鲍六营盘桥与营盘亭都是为纪念这一段历史所建。

  1987年原鲍六村一分为四,高营村因地处高营盘而得名。高营村党支部书记刘光岳告诉记者,高营村地势高,台风来临时不曾受洪水侵扰,即使1997年17号台风来临时,周边其他村被水淹了,但高营村相安无事。

  此外,东洲村因地处东边临海,故名;上升村与高星村的村名则多为图个吉利。

  贯穿鲍六的塘路曾为堤塘

  鲍田有一条百年老路,被村民称为古塘路,曾是龙湾永强至瑞安的必经之路。古塘路鲍六段长约300米,宽两三米,两侧均为民房。与古塘路交叉的鲍田十字街曾与温州五马街、永强自然街齐名,当年古塘路的繁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。

  而在500多年前,古塘路还是一条堤塘。相传几百年前,一场特大洪水来袭,村民逃往凤凰山上才幸免于难,后凤凰山顶被称为百家尖,也有了“百家尖救了百家人”一说。村民介绍,当时洪水受堤塘阻隔,威力减弱,虽说“百家尖救了百家人”,但这条堤塘也功不可没。

  据村民介绍,高营盘南首、古塘路东侧曾经有一株古榕树,高达25米左右,树干需要8个人围抱。这棵榕树是500多年前建筑堤塘时栽下的。可惜的是,1970年左右,榕树不明缘故地枝枯叶落,从而被肢解。2002年,为了纪念古榕树,村民又在高营河北岸重植榕树。如今,这棵榕树经众人精心养护,茁壮成长,枝繁叶茂。

  “十八粒”与高河盘

  在鲍六,有两处古石一直被村民津津乐道。一处名叫“十八粒”,位于鲍田十字街西首。据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,“十八粒”因十八块大小相近的长条石块依次排列而得名,石块呈紫色,每块长约1.5米,宽约0.2米。

  当地流传着一个说法:在“十八粒”上面跌倒是很不吉利的。可惜在八九年前修路时,这处古石被埋没在新路之下,现在已看不到真实面貌。

  另一处古石名叫高河盘。在村民的指引下,记者在鲍六沥高营段河畔看到这块古石。高河盘是指两块圆饼形石头。据介绍,底部圆饼直径约1米,高约0.2米,上面盖着一个直径更大的圆盘。相同形状的石头有两块。在近年的村居改造时,这两块高河盘被倒扣着砌在水泥路中,露出地面的仅是底部一部分。

  据介绍,“十八粒”和高河盘两处古石历史悠久,可惜的是其来历与背后的故事如今已经不得而知了。 (感谢刘日媛老人对本文采写提供帮助)


资讯标签: 古村 村里 故事

关注我们

塘下网官方微信

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塘下网官方微信

塘下网联系微信

扫描左侧二维码联系塘下网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