塘下网
新闻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塘下 > 正文

塘下镇凤山村:致富有“两宝” 至今忘不了

核心提示:  凤山凤山,面朝海,背靠山。近日,记者在塘下镇凤山村采访时,村里老人们随口说出的这句话,贴切地描述了这座拥有650余年历史村庄的地域

 “凤山凤山,面朝海,背靠山。”近日,记者在塘下镇凤山村采访时,村里老人们随口说出的这句话,贴切地描述了这座拥有650余年历史村庄的地域特色。而最为村民们津津乐道的,是那段捣岩石和种剑麻的经历,那段岁月也见证了凤山村民吃苦耐劳、靠勤劳双手改善生活的品质。

  岩石资源丰富,全村掀起“打岩热”

  凤山村约有650年历史,海安建城前,福建的张氏、蔡氏定居该村,繁衍子嗣。村里目前约有456户、20个姓氏。与大部分村庄一样,上世纪的凤山村村民以务农为主,由于背靠凤凰山,岩石资源丰富,该村逐渐掀起捣岩石热潮。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近90%的村民靠此贴补家用,捣岩石成为该村第一大副业。

  “凤凰采石场就坐落在我们村。”“凤凰山的石子质量好,是很好的建筑用材。”“温州市政建设所用的石子不少是来自凤山村呢!”村民们你一言、我一语,言语间尽是自豪。

  据71岁的蔡彩贤老人回忆,最早捣岩石全靠手工,男人们在农闲时间,扛着铁锤、铁锹,挑着担子到凤凰山上开采岩石,家里的女人、小孩则抱着棉被同行。男人将开采好的大石块交给妻子和孩子,便赶去生产队,女人和小孩则坐在棉被上,开始一天的捣碎石工作。

  “小时候捣碎石,时常被飞溅的石子砸到,手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,但收工后收到工钱,也就忘了疼痛和辛苦。”蔡彩贤说,后来村民们用稻草编制成一个圈,有三股的,有五股的,捣岩石前把大石块放到稻草圈里,这样一来,很好地解决了碎石飞溅的问题。再后来,稻草被橡皮圈替代,更好些了。

  “那时几乎全家老少,无论刮风下雨,都在捣岩石。”蔡兰松老人感慨地说,若是遇上下雨天,男人将开采好的大岩石用扁担挑下山,让父辈妻儿在家里作业。

  捣岩石利润丰厚,村民连夜划船运到温州

  为什么会形成全家甚至全村捣岩石的热潮呢?张维兴老人算了一笔账,一般情况下,村民每天至少能捣一两百公斤岩石,多的高达五百公斤,一担约80公斤,每担能赚2角钱。一天下来,少的能赚两三角钱,在当时可以买一两公斤大米,多的可以赚1至1.5元,相当于一名成年男子在生产队工作一天的收入。

  “以前岩石资源归村集体所有,村民扛个铁锤、铁锹就能上山开采,加上捣岩石技术含量低,适宜全家老少利用闲散时间赚点收入。”张维兴老人说。

  捣完岩石后,村民时常连夜划船,将小石子运往温州地区。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,中等船只来回一趟需要人工费1.5元,大船需要2.5元,因此不少村民选择自己划船,运气好时还能帮人顺带从温州运些东西回来,赚点外快。

  “最早开凿大岩石全靠手工,后来用炸药,再后来就出现了碾岩机、破碎机。”张维兴说,凤山村的石子逐渐红遍温州地区,许多地方都用上凤凰山的岩石。

  后来,经济发展后,打岩石行业也渐渐在兴衰更替中无人问津。但一提那段岁月,村中年长的村民还是会深情地回忆起天蒙蒙亮扛铁锤、铁锹上山的情景……

  家家户户种剑麻,凤凰山上遍地都是

  上世纪70年代,凤山村还出了另一副业:种剑麻。剑麻是一种硬质叶纤维作物,以其为原料捻制而成的白棕绳,具有抗拉、抗扭、耐磨、弹性好等特点,主要用于制作缆绳、海缆。

  “这玩意儿看着很普通,能比种番薯赚钱?”种剑麻是几位村民从永嘉学来的,最初,大部分村民持质疑态度。

  后来,显著的收益让村民慢慢认识到剑麻的价值。郑冬生老人介绍,凤凰山约有800亩地属于凤山村,上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,该村近90%的村民都在凤凰山上种剑麻,共种了约20万株。一年下来,剑麻为村里增收约20万元,带动全村经济发展。

  剑麻耐瘠、耐旱,适应性较强,凤山村人人都会种。村民将丰收后的剑麻截丝、浸水、漂白、晒干,再卖给绳厂做成白棕绳远销外地,最远的销至东北。后来白棕绳逐渐被塑料丝、钢丝替代,绳厂相继倒闭,现在,村里已无人种植剑麻,只有在山边或岩石边偶尔能看到几株零星的剑麻,它们和凤凰山的岩石一样,都是凤山村民的集体回忆。

资讯标签: 塘下镇 凤山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