塘下网
新闻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塘下 > 正文

塘下镇上戴村:因钟楼而闻名【图】

核心提示: 塘梅路上戴村段(特约记者 刘峰 摄)老人公寓(记者 陈绵绵 摄)河岸驳坎后的美丽村貌 (特约记者 刘峰 摄)上戴村钟楼 (特约记者


塘梅路上戴村段(特约记者 刘峰/摄)

老人公寓(记者 陈绵绵/摄)

河岸驳坎后的美丽村貌 (特约记者 刘峰/摄)

上戴村钟楼 (特约记者 刘峰/摄)
    

  上戴村是鲍田办事处辖区内一个面积不大的村庄,全村占地面积4.5公顷,目前户籍人口961人,221户,新居民4000多人。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,上戴村与上潘村两村合称为红星大队。上戴村村民以戴姓为主,戴姓占全村人口90%以上,村里至今还保留着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戴氏祠堂。

  一座钟楼敲“响”一个村名

  说起上戴村,人们立马会联想到塘梅公路上的那一座钟楼。这座钟楼不仅是上戴村的标志性建筑,也是该村的办公楼。

  “上戴村是个地小人少的小村庄,以前很多人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村。当时,村‘两委’就想了个主意,在新建的办公楼上加盖了钟楼。自此之后,上戴村立马出名,人们一说钟楼就知道是上戴村。”该村村委会主任戴少荣告诉记者,上戴村的办公楼于1992年开工建设,1994年落成。当时的上戴村是一个富裕村,建造村办公楼花了60.5万元,按照当时的物价,1万元可以在当地买一间房屋的地基。办公楼落成后的次年,村里花费14万元在顶楼加设了9米高的钟楼,特地从上海购置了先进的机械钟。当时的瑞安只有两幢钟楼,上戴村的钟楼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“以前的钟每小时都会敲响,一点钟敲一声,两点钟敲两声,以此类推,村民听到钟声便可得知此时的时间,而且钟声很响,大典下、凰湾村的人都能听到。钟楼建成之后,成了当年的地标性建筑。”戴少荣说道。

  由于经久失修,前几年,钟楼上的钟一度成了摆设。直到2014年,村里的一位企业家戴方进个人出资4万元,将机械钟的零件全部更换,换为电子钟,为避免夜间钟声扰民,便将敲钟时间设定为早上6时至晚上9时,还添置夜光材料。夜幕降临,钟楼闪烁着五彩的光芒,延续着曾经的辉煌。

  一条街让一批人受益

  上戴村地处鲍田的中心位置,让村民引以为傲的是,塘梅公路建成之后,上戴村也成了鲍田片交通发达的小村庄。

  在上戴村,除了塘梅公路之外,村里还有两条主干道,分别为西大街与兴华路。据介绍,西大街通往鲍一、鲍二村;兴华路则通往南河村。“在以前,要去鲍一、鲍二村必须经过我们村,而当时没有像样的道路,车子也没法通过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,村里出资修建了西大街。西大街建成之后,不仅让鲍一、鲍二村跟着受益,连道路两边房子的‘身价’也大增,全部卖了个好价钱。”戴少荣说道。

  戴少荣今年48岁,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塘梅公路的建成。他告诉记者,七八岁时,他没见过汽车,当时104国道已经建成,出于对汽车的好奇,小伙伴们会相约一起,花上1个小时徒步走到位于国道线旁的岑头村,去看一看汽车。他上初中时,政府出资修建了塘梅公路,来来往往的车辆从家门口经过,对他们而言,汽车也不再是稀罕物了。

  一家企业带动一村人致富

  由于上戴村地处鲍田中心位置,既不靠山也不临海,村里的田地也少,没有优越的地理优势,想要改善生活条件必须想其他出路。

 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工业在塘下刚刚兴起,村里办了一家集体企业,生产螺丝等五金紧固件产品,也是当时的新华乡较早的村办企业。“当时厂子办在村祠堂里,有20来位工人,村民种田一年最多只有几百元的收入,而厂里的工人年收入能达到一千多元。”一村民说道。

 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个体企业发展,家庭式的小作坊开始遍地开花,上戴村的村民也开始弃农办厂,生产标准件、松紧带。随着工业的发展,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,上戴村也日趋富裕,上世纪九十年代,上戴村还是温州闻名的文明村,各种荣誉牌子挂满墙。当时的上戴人,除了在当地办企业之外,也有一部分村民在外地经商,开汽配店、羊毛衫店,把塘下的特色产品带到全国各地。

  集体经济发展了,村里投资新建了老人公寓,供老人颐养天年;今年上半年出资60余万元实施河道驳坎工程,增加绿化景观,扮靓村庄环境同时,也让村民多了一个休闲好去处。

资讯标签: 塘下 钟楼 戴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