塘下网
新闻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塘下 > 正文

【老党员讲故事】陈玉兴:我见证了塘下的发展历程

核心提示:   陈宅村的老党员陈玉兴今年已80岁高龄,他1948年开始参加革命,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还担任过塘下区党委副书记兼塘

  陈宅村的老党员陈玉兴今年已80岁高龄,他1948年开始参加革命,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还担任过塘下区党委副书记兼塘下区区长。肩负党员的使命,陈玉兴见证了塘下的发展,也为塘下的解放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  陈玉兴的老家在陈宅村的高田儿上(现广场中路19号一带),当时那里南面临河,三面为田,以田中高地而得名。据陈老回忆,当时那里只有7间房,住着7户人家。因为地理位置偏僻,居民较少,为地下革命创造了较好的条件。当时,陈宅的地下革命工作者经常聚集在此开展活动。

  “1926年,陈宅已经有4位党员,到1928年中共塘下支部成立后,又增加了4位党员,抗日战争期间吸收了8位党员,解放战争期间又吸收了16位党员。在新中国成立之前,陈宅村共有党员32名。”陈玉兴老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,这32名中共地下党员中有7位来自高田儿,他的继父与两位叔叔也都是党员。在环境的影响下,13岁的陈玉兴便参加了儿童团,并担任团长,为中共地下党员开展活动提供帮助。

  “新中国成立前,只有10多个孩子秘密参加儿童团,新中国成立后,全村的儿童都争先恐后地参加儿童团,人数达到了100多人。每天晚上,儿童团队员都会集中在我家门口,由我负责带他们跑步、操练,然后出来放哨。1950年,我加入了共青团,1956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。”陈玉兴老人回忆道。

  13岁参加革命,担任儿童团团长

  抗台救灾,避免了一场水灾

  入党之后,陈玉兴的工作也开始忙碌起来,一边在塘下区水电动力总站工作,一边在陈宅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。

  据陈老回忆,1958年前后,塘下的水电动力总站位于仙岩,全区只有这么一处水电站。当时一条水流线3级发电机同时启动,发电容量只有300千瓦,只能解决全区的路灯照明。到了上世纪70年代,部分村民家里开始通电。1978年前后,上金村建立了一个变电所,当时发电容量达到了7500千瓦,塘下中心区域的家庭都通了电,用上了电灯。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塘下的每家每户才都用上了电。

  陈玉兴老人告诉记者,从1956年开始,他在塘下区水电动力总站工作到1964年。1960年的夏天,一场强台风至今仍深刻地印在他的记忆里。

  那段时期,塘下正遇大旱。为了蓄水,水电站水库的排水孔都用2平方米左右的棉花包堵塞住。那场强台风来得很突然,暴雨骤至,水库的水位节节攀升。如果再不排水,附近上千户百姓将面临被水淹的危险。当时,水电动力总站党支委书记淌着漫到膝盖的积水赶往市区,从水利局调来一台起重机。陈玉兴等20多位工作人员顶着狂风暴雨,连夜将起重机搬上山,潜入50米深的水库搜寻棉花包。“我们几个晚上没合眼,起重机运来之后,花了30多个小时,才将棉花包取出,避免了一场水灾。”陈玉兴说。

  召集企业负责人出资

  完成自来水工程

  1964年,陈玉兴调往塘下公社担任党委副书记兼社长;1977年至1982年,他又调往塘下区政府,担任党委副书记兼区长。在任职区长的时候,他还亲历了塘下家庭通上自来水。

  1978年前后,塘下的水厂建在邵宅,水源是大板河的河水。陈玉兴还记得,当时塘下公社启动了自来水工程,开工没多久,资金跟不上,一度想放弃。“我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从河里担水喝。”陈玉兴说,身为塘下人,对于自来水的渴望深有体会,这也促使他下决心不能让这项民生工程半途而废。

  于是,他出面召集了塘下多家集体企业的负责人召开会议筹集资金。会上,各企业负责人当场表态,落实资金。在各家企业的慷慨解囊之下,自来水管终于通向了塘下区中心村村民的家中。

资讯标签: 塘下 老党员 见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