塘下网
新闻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塘下 > 正文

塘下中岱村:山上洞穴曾有四五百件汉代器皿[图]

核心提示: 在塘下,有一个村庄背靠大罗山,与瓯海穗丰村相邻,有着691年的历史,旧时称作中岱村。1981年,中岱村以八水浃为界,分为中北村和中南村,现为市国际汽摩配产业园区所在地,“瑞明”、


寨顶山

酷似乌龟的岩石

八水浃是中南和中北的天然分界线

近几年新建的山路

中岱村的河畔曾经种满柑橘

中岱全景

  在塘下,有一个村庄背靠大罗山,与瓯海穗丰村相邻,有着691年的历史,旧时称作中岱村。1981年,中岱村以八水浃为界,分为中北村和中南村,现为市国际汽摩配产业园区所在地,“瑞明”、“中精”、“云顶”等知名企业入驻于此。

  千年前的海盗故事,河畔橘树香飘满村……追溯往事,这个依山傍水的古村落化身叙述者,为我们娓娓道来。

  海盗占山立寨智退官兵

  中岱村多山,山地面积约5000多亩,属于大罗山山脉。山间多裸露岩石,形状奇特,想象丰富的村民根据岩石的特征为其命名,如唱歌岩、仙人座、打糖岩等。

  “你看,这岩石长得多像乌龟呀!”村民徐象金小时候经常上山砍柴,对山里的情况如数家珍。中岱山上奇石耸立,由于早年没有山间古道,人迹罕至,如今,村里还流传着海盗智退官兵的故事,为这个古老村庄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。

  相传几千年前,大罗山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。海上商船来往众多,海盗利用大罗山天然险峻的地理优势,占山立寨,四处劫掠。历代朝廷数次派兵围剿,但因大罗山地势险峻,难以围剿。

  该村65岁的村民徐定贤老人介绍,相传2000年前,海盗在中岱村的一座山上建了山寨,后来村民将此山命名为“寨顶山”。

  一次,官兵在山脚驻军立营,试图通过围困断粮的方式,一次性剿灭海盗。10来天后,大寨主见山下官兵毫无撤退之意,急中生智,想到一个退兵之计。

  他命寨中手下撕破棉衣,取出棉花,站在山顶空旷处,假装在吃年糕。山下官兵见状,纷纷抱怨:“我们啃着干粮苦守,他们却吃着年糕逍遥。这山寨一定囤积了大量的粮食,要想断粮围剿,难!”

  不久后,官兵便撤退了。

  山寨附近洞穴有汉代器皿

  在山寨附近300米左右的地方,有一个洞穴,出现了上百件汉代陶器,相传这是海盗存放器皿的地方。

  徐定贤说,大约在1959年,当地一村民上山垦荒时,发现了这个洞穴。洞穴内藏有上百件陶瓮、陶碗等器皿,村里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当年都亲眼目睹。

  “陶器基本上都不大,但是数量很多,约四五百件,能装满一只小船。后来听说这些陶器产于汉代。”徐定贤说,洞穴一经发现,就被上报到温州。不久后,人们把器皿运下山,放在中岱村的殿前河埠头,由专家搬上船运往温州。

  “洞穴长、宽、高约3米,壁上刻着古钱币的图案和汉代年份,我小时候上山放牛时进去看过。”66岁的村民徐定远说,后来因长时间无人打理,慢慢被泥土掩盖。

  至于洞穴是否与海盗有关,已无从考证。

  柑橘红时满村飘香

  中岱村的山上植被覆盖少、裸岩较多,难以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,于是该村的祖先们在河畔种起了柑橘,既充分利用空地又不占良田。由于水分充足,柑橘长势良好,逐渐成为该村的“品牌”经济作物。

  上世纪60年代,家家户户种起了柑橘,并在60年代末达到鼎盛,该村一年收成柑橘约27万公斤。徐定淼说,那时在池塘旁有一株大橘树,是民国初期种的,树枝“辐射”长度有5米多,一年能收获柑橘1500余公斤。“我们村的柑橘是出了名的口感好,可与黄岩蜜橘媲美!”村民徐定淼自豪地说,村民坐船到温州市区、平阳等地叫卖,总能一销而光,它还是待客送礼的好礼品。

  中岱柑橘不仅给村民带来经济收入,还是一种美好回忆。“以前村里有六七条河流,河畔种满柑橘。每年霜降前后,柑橘成熟,橘香弥漫在村里每个角落。绿树叶与红柑橘相衬,景色可好了。”徐定淼回忆着。

  每当橘子高挂枝头时,总会出现一些偷吃、偷摘的“小馋猫”。64岁的村民徐象平说,在傍晚天黑或夜深人静时,会有偷柑橘的“馋猫”,被管理者抓住后,尽管扔掉偷的柑橘,指尖的橘香和指甲缝里残留的橘皮也会让他们“现形”。

  当时对偷摘者的惩罚是:请村民看电影。“播放一场露天电影要十几元,相当于当时半个月的收入呢!”徐象平说,尽管如此,还是有人以身犯险。

  到了上世纪90年代,村民们相继办厂,柑橘慢慢地退出了中岱村的历史舞台。今天的中岱村虽难觅橘树踪影,但橘子红时满村飘香和那些“馋猫”故事,将永远留在中岱人心中。

资讯标签: 器皿 洞穴 中岱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