塘下网
新闻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塘下 > 正文

塘下镇城东村:移民17年,日子越过越好

核心提示: 城东村规划图城东村大门村里的公园村里的水果铺  海安办事处辖区的城东村是一个移民村。1998年,因建设珊溪水库,文成县珊溪东龙乡13个自


城东村规划图

城东村大门

村里的公园

村里的水果铺

  海安办事处辖区的城东村是一个移民村。1998年,因建设珊溪水库,文成县珊溪东龙乡13个自然村的村民分批搬迁至瑞安、平阳、乐清等地。塘下镇城东村移民就来自于珊溪水库库区,17年过去了,他们在塘下过得如何?近日,记者走访城东村,村民们笑着说:“生活安居乐业,日子越过越好。”

  移民17年,学会了讲瑞安话

  城东村位于海安办事处辖区,村居面积总计3.5公顷,现总户数为151户,常住人口630人,新居民人口为1235人,党员22名,60岁以上老人共81名。该村移民主要来自文成县珊溪东龙乡的东湾坑、东民、龙閗、焦溪垟、项竹垟5个自然村,当时移民人口为451人。

  问及移民17年生活上的变化,城东村党支部书记邓昌东有许多切身体会。

  邓昌东用瑞安话问记者:“你能听得懂我说的瑞安话吗?”

  记者和邓昌东聊了几句后发现,虽然腔调略有不同,但交流起来毫无障碍。

  “讲起话来叽里呱啦的,听不懂你们说些啥。”邓昌东说,刚来塘下时,大家是这么评价他们的。当时,不仅邻村人听不懂文成话,村民们也完全不会讲瑞安话,村民日常交流都讲文成话。许多老人去买菜既听不懂瑞安话,又不会用普通话交流,给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。

  为了更好地融入新生活,这17年来,城东村的年轻人学会了说瑞安话,现在几乎所有老人都能听得懂瑞安话,部分老人去买菜也能用简单的瑞安话交流了。

  移民17年,住上了封闭式小区

  据悉,城东村为何取名“城东村”是有原因的。城东村村委会主任林衍隆介绍,城东村位于海安办事处辖区东首,加上“东龙乡”中也有一个“东”字,村民们想保留下一个“东”字;另外,城东村的邻村为海西村、海东村、城南村,为了与邻村名字相称,便取名为“城东村”。

  2008年,城东村围绕着村子在地界处建了围墙,与邻村隔开,城东村成了一个封闭式的小区。2010年,城东村大门口立起了一座石牌坊,牌坊里面便是城东村。

  “把村子和其他村分割开,可不是因为和其他村关系不好!” 林衍隆急忙解释说,海安办事处的10个村居关系十分融洽,10个村居的村“两委”彼此之间都以大哥、小弟相称,还经常自掏腰包聚会交流,他们没有因为是移民而受排挤。

  把村庄改造成封闭式小区是因为2008年前后,城东村经常发生偷窃事件,为了让居民安心便建造了围墙,同时还安装了监控器,并成立了村联防队加强巡逻,治安情况明显好转。

  林衍隆说,城东村还是塘下镇较早实现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村居。2012年,该村共投入200多万元,更换已堵塞的排污管,建造化粪池,每家每户产生的生活污水全部集中到化粪池,通过处理才排放。“等全镇的截污纳管工程建设到我们这段之后,只要将村里的管道接入总管就好了。”

  这几年,封闭式小区里有了菜市场,还陆续开了超市、餐饮店等商业店铺。“现在村里光食品店就有十几家呢,还有公园,村民们不出村就能吃饭、买菜、锻炼。”林衍隆说。

  移民17年,有人当起了“小老板”

  不仅语言和居住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和移民前相比,城东村人在生活方式上也有了大改变。

  邓昌东说,居住在文成珊溪时,东龙乡村民主要是靠外出打临工,到工厂上班等方式养家糊口,也有部分人来瑞安等地打工,少部分人是以种田为生,到了城东村后,不少人则当起了“小老板”,到义乌等外地经商,少部分人仍靠打工维持生计。

  “对我们来说,最明显的感受是基础设施,比如道路和路灯。”邓昌东说,原来东龙乡交通非常不便,没有可以通车的道路,直到1998年,为了方便移民搬迁,才有了第一条道路。移民之前,只有山中小道,村民进出主要是靠步行,没有路灯,到了晚上就黑灯瞎火,不便外出,只能早早地关门休息。“现在不同了,大晚上走在路上还灯火通明,车来人往,十分热闹。”

  在城东村村“两委”看来,他们不仅要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,还要城东人在这里生活得更加舒心。 林衍隆说,一棵榕树树根生长导致地表破裂,7月份,村里准备着手人行道改造,将老榕树移到田里,把城东村建设得更美丽。

  邓昌东笑着说:“移民到城东村,这里,交通便利,生活方便,许多村民还开上了私家车,日子越过越好,这便是一种幸福。”

资讯标签: 塘下镇 城东村 越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