塘下网
新闻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塘下 > 正文

塘西村曾是塘下交通枢纽 造船行业红极一时【图】

核心提示: 在塘下镇西南方,坐落着一个村落,它曾是塘下交通枢纽,造船行业红极一时,塑料市场全国闻名……它的名字叫塘西。今天,让我们走进这个古老的村落,了解它的起源,聆听它动人的民

在塘下镇西南方,坐落着一个村落,它曾是塘下交通枢纽,造船行业红极一时,塑料市场全国闻名……它的名字叫塘西。今天,让我们走进这个古老的村落,了解它的起源,聆听它动人的民间故事。

舒氏宗祠
  “舒”是该村最大姓氏
 
  塘西村有六百多年历史,属塘下发展较早的村落,现占地面积约68万平方米,本地人口约3150人,由于位于塘河西岸,故名塘西,又有人说“塘”有纪念塘岙之意,这得追本溯源到该村的祖宗舒氏。
 
  “舒”是该村最大的姓氏,约占本地人口百分之八十。七百多年前,舒氏从金华兰溪迁居塘岙底,后搬到了塘西村。“六百多年前,塘西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滩涂,老祖宗定居至此,繁衍子孙,为纪念故居塘岙,故沿用‘塘’字。”该村73岁的舒成木老人说。
 
  “塘西村以舒姓和颜姓为主,大大小小姓氏加起来不过十多种。”该村村委会主任姜玉燕说。一百多年前,颜氏从塘下上颜搬到塘西,安家落户,“颜”是该村第二大姓。
 
  塘西村曾经田多林多,有田地约800亩,山林140多亩,村民靠种田养家糊口,或到山上扒棕叶,作为蓑衣原材料出售,贴补家用,后来陆续做起了小本生意,村庄慢慢发展起来。

古榕树
  村里有一棵六百多岁的古榕树,属于浙江省保护古树名木,为舒氏先祖搬至塘西时栽种。树冠似伞,可供村民围坐乘凉、遮风避雨,有诗云:“古石色苍苍,大榕百尺长。饶他天六月,围坐可乘凉。”2013年,台风“菲特”将古榕树刮倒,村“两委”、村老协及舒氏祠堂负责人共商救护事宜,终将古榕扶正。

塘岙桥旧石梁桥板塘岙桥 ​
  塘岙桥曾是塘下交通枢纽
 
  见证村庄发展的不只古榕,还有桥。村里有一座桥名曰塘岙桥,也称塘西桥,位于塘西村南面,有六百多年的历史,是老塘下塘河上的第一座大桥,贯穿塘下东西方向,上通三都、罗凤、驮山等地,下连鲍田、海安、梅头、永强等地,是途经塘下的必经之路,也是塘下交通枢纽。
 
  顾名思义,塘岙桥因塘岙而得名,相传是舒氏来到塘西后,为方便交通而建,大约毁于清朝咸丰年间,这其中还流传着一个传说。
 
  舒成木老人说,当时温州有个算命先生,预言几年后温州地区将有一场大水灾,死伤无数,若要避灾,需造一只船。百姓依言造船。几年后,水灾并未发生,算命先生称等到石狮子眼睛一红,必生灾难。一屠户不信,往石狮子眼睛抹猪血。果不其然,不久后飓风卷来大水,摧毁了塘岙桥。
 
  桥被摧毁后,交通不便,人们在木船两侧绑上绳子,靠人力拉船来渡河,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。
 
  随着塘下各村庄不断发展、人口增多,1918年,众人出资在塘西村中心建造新桥,于1921年建成,仍取原名塘岙桥。
 
  新建的塘岙桥由石板铺砌而成,宽约2米。1986年,石板桥用水泥重修,加宽至3米多。1998年,该桥再一次重修。
 
  塘岙桥沟通着塘下东西,见证了塘西村的发展变迁,至今默默守护着这个古文明村落。
 
  除了塘岙桥,塘下中心大桥对塘西村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该桥建于上世纪80年代,它使塘西村与张宅连成一片,将商业街延伸到塘西。“当时大多数人认为已有塘岙桥,没有再建的必要,塘西村村‘两委’在质疑声中顶住压力,执意造桥。是否远见卓识,历史给出了答案。”舒成木老人说。

 造船厂旧址
  两个造船厂曾坐落该村
 
  塘西村在岁月的长河中积累了深厚的底蕴:瓯绣曾经繁荣一时;棉麻纺织厂获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出口证书;塑料制品卖向全国各地……除此之外,值得一提的还有塘西村的造船行业。
 
  早年交通不便,船成了塘下最常见的交通工具。“划船在那时是一门技术,绝大部分人都会,小孩八九岁起跟着父亲比划学习,十来岁就能独立划船。”80岁的舒世横老人说,无论早晚,塘河里总能看见船,到了晚上,夜出的小伙子为提神,纷纷唱起民谣。
 
  上世纪60年代,塘西村有两家十分有名的造船社,分别是塘下造船社和公社造船厂。
 
  舒世横的父亲是村里第一批从事造船行业的人。他师从平阳的一位师傅,起初为个体经营。到了上世纪50年代,7位村民以合作社的形式在舒氏祠堂造船。几年后,舒世横的父亲与7位村民一起加入到塘下造船社。“造船社原先只有几十人,上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,员工多达300人。”舒世横老人说,塘下造船社在30年前改成水泥制品厂,生产水泥船和其他水泥制品。后来,随着公路越来越多、汽车普及,船厂逐渐没了市场,两家船厂都在七八年前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
资讯标签: 塘下 西村 枢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