塘下网
新闻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塘下 > 正文

“草根”力量守护塘下8处文明遗迹

核心提示: 2014年12月31日,业余文保员陈金喜开着车驶上草儿山。马上就元旦了,他来看看由他“看管”的文保单位——陈氏古墓群。“得催着点工人,争取年后就把绿化给搞起来。”陈金喜叮嘱了工人几

2014年12月31日,业余文保员陈金喜开着车驶上草儿山。马上就元旦了,他来看看由他“看管”的文保单位——陈氏古墓群。“得催着点工人,争取年后就把绿化给搞起来。”陈金喜叮嘱了工人几句,便静静凝视着不远处的陈氏古墓群。

李松林和蒋幼山故居
 
  在塘下,像陈金喜这样的业余文保员有12人。他们怀着热忱的心静静守护着8处文保单位。“这些业余文保员不拿任何报酬,用‘草根’力量保护着国家的遗产,恪尽职守,令人钦佩。”据市文保所所长陈起介绍,业余文保员的工作主要是保护文保单位,并收集相关文物的信息。
 
  面对这份“业余”的工作,12名业余文保员却做得十分专业。他们说,保护好文物,是业余文保员应尽的职责。
 
  李松林:一人守护两处文物
 
  每隔几天,城南村村民李松林都会去李氏宗祠碑群检查,看看哪里需要打扫,哪里需要维修。“这是我的工作,也是我的牵挂。”李松林说。
 
  李松林今年52岁,经营一家汽车配件厂,于2007年起担任城南村李氏宗祠碑群的业余文保员。
 
  对于李氏宗祠碑群,李松林并不陌生,从小他就跟着爷爷“看管”这村里的“宝贝”。当时,李松林的爷爷是李氏宗祠碑群的管理组长,他总会听爷爷讲起关于这文物的历史故事。“要保护好文物的意识大概就是在那时候播种的。”李松林说。
 
  1993年,宗祠重建后得到了市里的重视,李松林保护文物的意识也愈发清晰。2007年,他毅然接过宗祠碑群业余文保员的接力棒,正式守护起这陪伴了他整个童年的“宝贝”。
 
  因工作需要,李松林经常出差,每次一回来他都不忘先去看看文物,有时厂里忙不过来,他便让妻子帮忙处理厂里的事,自己去照看文物。
 
  海安海东村里,蒋幼山故居在冬日暖阳下静静地伫立着。从早期无人管理,被鉴定为危楼,到如今焕发出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风格,这背后倾注了李松林的不少心血。
 
  四年前,李松林又接起了“守护”蒋幼山故居的活儿。
 
  从2011年6月的第一期主楼建设,到2012年10月的第二期完工验收,每个重要时间,李松林都清楚记得。“从故居申请招投标到修缮完工,我都全程参与,所以对相关事项比较清楚。”李松林说着,从包里拿出了一些蒋幼山故居的资料向记者介绍,这些资料他每天都随身携带。
 
  工厂和蒋幼山故居建设都需要人管理,李松林只能每天上班前先去故居工地,监督施工质量,厂里有事来了电话,他又急匆匆地回去处理,下班后,他又赶到故居看建设进度。1年多的时间里,李松林就是这样两头跑着,看着修缮完毕的故居,他笑着说:“折腾得真值!”
 
  平时总大大咧咧的李松林,对工人们的工艺却是各种“挑剔”,哪里砖头不正,哪里涂漆有色差,他都一一指出。“对待文物修缮,我们可不能懈怠,就得‘鸡蛋里挑骨头’。”李松林说。
 
  在这期间,李松林也没少遇到难题。2010年10月,为了让戴家两户人家让出故居后院20来平方米的地,他又是打电话,又是登门劝说,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,给这两家人做思想工作。戴家人问李松林:“你说这地是公家的还是我的?”李松林回答道:“讨论属于谁的价值,都比不上把这故居建设起来的价值,以后这故居建好了,我就算放弃自己名字也保证把你的名字刻在石碑上。”最后,戴家人被李松林对文物保护的执著所打动,答应让地。
 
  “一天没完工,我就一天睡不好。”李松林说,台风天时,他生怕台风会破坏正在建设中的故居,辗转反侧了一夜,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就赶去故居,发现安然无恙才松了口气,安心回家睡觉。
 
  “这两处文物像我的孩子,看着他们长大、成熟是种牵挂,把孩子照顾得平安、健康是最大的欣慰。”李松林说。
 
  陈金喜:从“门外汉”到半个“专家”
 
  “这边绿化搞起来后,还要在旁边建个200来平方米的管理房,便于管理古墓群。”讲起对古墓群的规划建设,陈金喜神情里充满热情。
 
  陈金喜今年56岁,经营自动化仪表生意,于2005年起担任陈氏古墓群的业余文保员。每晚19时,他都要上山“值班”看管古墓群。为了方便对文物的管理,他特意从下村搬到沙渎村居住。“前年古墓群被盗窃了不少古物,为了防止类似事情的发生,我们开始夜间值班巡逻。”陈金喜说。
 
  如今的陈氏古墓群面积达4亩,不仅有祖先留下的三座古墓,还有陈金喜组织筹资建设的牌坊、楼梯、风水缸等。为了更好地保护陈氏古墓群,陈金喜发动陈氏后裔捐款建设,募集到500多万元。
 
  一提起文物,陈金喜便娓娓而谈,然而在担任业余文保员前,他却是个并不怎么了解文物知识的“门外汉”。
 
  “一开始当业余文保员是因为对文物感兴趣,后来与文物接触越深,越着迷于与它们相关的历史故事。”陈金喜说。
 
  为了潜心研究陈傅良文化,2004年,陈金喜与几名文史爱好者自发组织了陈氏文化研究会,陈金喜担任会长。现研究会共有37名成员,每季度他们都会开会,探讨与陈傅良相关的文物保护问题。不久前,该研究会还整理编纂了《止斋故里》,里面记录了关于陈傅良的故事、诗集和照片等。今年10月末,温州市叶适与永嘉学派研究会成立,陈金喜被推选为理事。为了完善陈傅良文化,陈金喜常常去陈傅良去过的地方收集史料,并去大学里与研究陈傅良文化的教授交流学习。不久前,他还只身前往湖南桂阳县,查询并带回当地关于陈傅良的重要史料。
 
  陈金喜不仅研究陈傅良文化,还喜欢研究考古知识。当了10年的业余文保员,他收集了不少考古与历史书籍,并时常跟着专家组实地考察学习。如今,他已从“门外汉”变成了半个“专家”。前段时间,陈金喜跟着文保部门去湖岭某地考察文物,他观察了下文物的石雕,便立马说出那是属于明代的文物。后经专家组勘查核实后,证实确实为明代文物。
 
  最近,陈金喜又研究起了石棚墓。“这些石棚墓源自周朝,只有当时的部落首领才能用……”说起石棚墓,陈金喜滔滔不绝。据了解,目前沙渎村已发现三座石棚墓,其中两座的发现少不了陈金喜的功劳。2012年,考古专家来到沙渎村考察,发现了石棚墓,并将其确立为文保点。那时,陈金喜便开始关注研究石棚墓。后来,他发现山上其他两块大石头的材质和石棚墓很相似,便立即通知文保部门,经鉴定后,这两块大石头也是石棚墓。
 
  “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,一旦消失就不能恢复。我们不能让祖先的遗产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,保护文物,应该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业。”陈金喜说。
 
  据了解,当前我市共有88个文保单位,700多个文保点,但管理文物保护工作的专职人员只有6名,人员严重不足。为加强对文物的保护,1982年,我市开始设立业余文保员,吸收了一批自发组织保护文物、热爱文物的村民。“业余文保员是保护文物的重要力量,他们对自己看管的文物古迹知根知底,通过日常监督可及时发现各种问题,第一时间通知文物部门。”陈起表示,我市目前已有67名业余文保员,但还有21处文保单位无人管理,今后将发动更多的文物爱好者参与到这支队伍中来。

资讯标签: 塘下 遗迹 草根